1989年生於台北,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。創作主題專注於新媒體情境中之虛擬與現實表現於地理誌圖像,緣自自身住所的生命經驗,藉長期觀察台北市萬華區的各種市井映像,在常民空間投注社會認知與群體流動的凝視經驗,進而以空拍攝影錄像、3D掃描及虛擬實境VR製作,使個人在時間上的探知,感受在地社群網絡不同維度的場所感。 展覽經歷包括:《流動的街區》個展(國美館)、《流離之所》個展(水谷藝術);參展《第6屆波蘭波茲南中介雙年展》等;榮獲《2019高雄獎科技媒體藝術類》優選、《2018全國美展—新媒體藝術類》金牌獎、《2017基隆美展-新媒體藝術類》首獎等;作品典藏於文化部「藝術銀行」、有章藝術博物館。
《遷移者》本創作以自身居所的市井物件,對應著他人的情感心境。3D掃描封存萬華西昌街中的各個流動攤販,組合影像使其成為祭壇式樣貌,影像如同充斥著交易與信仰的碼頭文化,繁雜的市井樣貌,在去除人的痕跡後更突顯移動間的疏離聚合。以全息投影使其如祭壇供奉著街區中的流動情感。

《流動的街區》作品長期觀察自身居所-萬華老舊街區,其潛藏著過去碼頭文化所遺留之痕跡。以抽離的角度濃縮地理圖景,凝視市井的繁華意象,藉相對的時序結構使目擊並映射現實生活被捲入一場無法抗拒的、流動狀態般的舊城場域。在此,地方性在時間上的可能性,不再是拓樸摸索,而是逆反地創造出屬於當下的「後地方」,亦如齊格蒙.包曼提出「流動的現代性」(Liquid modernity),流動取代了秩序性,雜亂街區的背後,也指涉了社會認知下的場域移轉。

本作品《游離者》透過光軌掃描概念,將街道裡移動人物封存,緩緩檢視街道中的流動映像,並刻意凝結秩序外的游離狀態。以社會意識而聚焦個體,濃縮地理圖景,提出對於「SHIFT/游離者」之現實處境,猶如魯西迪(Salman Rushdie)在《想像的故土》(Imaginary Homelands)所說,失去自己的身分地位、近乎一種飄盪的行為,既是飄泊,也是陌生接觸,這一切反映著當代社會中的游離者經驗。

臺灣的騎樓空間為因應臺灣炎熱多雨的天氣而發展出來,經由清代政策的推廣與日治時代的法令規定後,成為了臺灣特有的建築景觀,不僅提供行人遮風蔽雨的行走空間,也是店舖空間的延伸,形成的公領域與私領域交雜共處的特殊樣態。 《無以為家》主要取材自萬華的騎樓空間。在這個經歷過繁華與衰敗的臺北舊城區,騎樓是一個留有時間軌跡的通道,也是交織著攤販、過客、住民、遊民、茶室、小吃攤的生活場域,乘載了長年佇留於此的人們之記憶與情感,似家,又非家。作品以3D 掃描紀錄騎樓內的常民生活,然而此種凝鍊卻並非靜止的,取得的點雲(Point cloud)數據彷彿是逐漸堆積的時間晶體,在動態的流動中不斷地聚合,又再次離散,人們生活的軌跡進入了時間之流中,讓每個瞬間都不斷連續與綿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