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出生於基隆 2013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 早期和朋友合作「復興漢工作室」,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;2013年開始生活工作於台南,創作媒材不限定,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,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,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,關注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。

我被大量的生活用品包圍。生活便利,事情變得快速。食物有即食包裝,只要微波加熱。衣服冬天heat-tech夏天cold-tech。住在標準化的水泥方格裡,看電視、上網。交通工具將時間和距離壓縮扭曲。生活方式十年一巨變,與幾億人一起被動地無感、停滯、不知所措。日復一日的重複或許已將我剝離了所在之地,所處之境,像是生活在漂浮著的單人星系。在疏離猶如無重力的狀態裡,我點到一則網路傳說:『我轉世很多輩子了,我還記得曾經在一個科技相當發達的史前年代轉世過,遠遠超過現代的發達程度,許多現代人認為不可能的科技在當時是家常便飯。當時的人們科技發達到想要製造一顆月亮上天,照亮黑暗的夜空,而我在當時是一個工程師,協助建造了月球。我記得月球中間不但是中空的,還放滿了各種精密的控制儀器,以及精密的齒輪組,機械的精密度遠遠高過目前的最尖端科技,這些機械可以維持月球正常環繞地球運轉。他們使用一種超高密度的能源維持月球的自轉與公轉,因此可以維持月球轉到今天還沒停下來。』

作品名稱:太空艙 / 攝影:林科呈 / 版權提供: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

他說月球是古代人高人發射的。我卻覺得嚮往,甚至很想要相信。但是在這個謠言裡,科技的狂熱最終還是必須建構在另一種維度的傳說上:他是轉世來的。轉世的無法確定被連結了人的終極科技與藝術 — 製作巨大月球。或許正是這兩種不可能發生之事的揉和才真正地描繪了我們的當下,也才是這樣的網路謠言迷人之處。當代人對於外界與自身的隔閡感和對科技的無法掌握、無法預測,讓我們失去了對於浪漫感性的臆想能力。包圍在家電世界中,漠然的加速日常,如同離開地球,浮在自己無重力的宇宙。

作品名稱:月球 / 攝影:王世邦 / 版權提供:ANPIS

看完就被廢棄的傳說是個起點。<月球太空計畫> 試圖創造一個漫遊在太空與日常生活的裝置奇觀, 一個由現代生活的疏離狀態下拓展的幻想場景。

作品名稱:月球太空計劃 / 年份:2022 / 平台:Mozilla hubs

《月球太空計畫》創作初始發表於2012年,首先完成<太空艙>,而後完成<旅行車>和<月球>,完整展出於2015年位於台北汐止的mt.black 屋頂的展覽場地。2021年與「伊日藝術計劃」合作,再次完整展覽於「伊日藝術計劃」位於台北內湖的展場。作品三個部份經由重新整理,對材料和造型細部的處理更進一步,<太空艙>從原來的造型再延伸、增加細節;<旅行車>原有的箱型車已經報廢,將重新製作,以初始的概念演變為不同的型態;<月球>重塑表面的顏色質感,重新設計作品的懸吊架系統,現地裝置來連結展場環境。

作品三個部份經由重新整理,對材料和造型細部的處理更進一步。<太空艙>從原來的造型再延伸、增加細節,在底部加上台座;

作品名稱:太空艙 / 年份:2022 / 平台:Mozilla hubs

<月球>重塑表面的顏色質感,重新設計作品的懸吊架系統,以工程鷹架組件再加工,現地裝置來連結展場環境;

作品名稱:月球 / 年份:2022 / 平台:Mozilla hubs

<旅行車>原有的箱型車已經報廢,重新製作,以初始的概念(高速交通工具結合休憩空間的木地板和加熱中的咖啡,表達在習以為常的高速生活中,怡然自得的擁有咖啡時光、休息時間,生活好像在不停變速的空間)變型,演變為不同的型態,汽車前方接近轉彎處的反光廣角鏡,汽車停在高速之後的翻車狀態,內部的木地板分割拼接成轉彎方向的警示標誌,指向相反的行進方向,木板上懸置一杯翻倒的玻璃杯和停止的水,汽車平衡在高速之後靜止的情境物件拼貼中,連結時空不停變異的現實世界。

作品名稱:旅行車 / 年份:2022 / 平台:Mozilla hubs

三個作品的關係好比一個樂團合奏一首歌曲,<太空艙>像是ㄧ位主唱,由它來完整唱出這首歌詞曲傳達的內容,它可以獨立演出;<月球>擔任吉他手的演奏任務,是增加這首歌曲音場氛圍的靈魂角色,時而合奏、時而獨奏,呈現旋律最重要的精髓;<旅行車>是樂團團長,團員因它號召而成團,負責鼓手的位置,演奏從它開始發聲,樂手配合它的節奏進行,掌控音樂的速度和風格屬性。汽車是現實生活的太空艙,在汽車裡擁有了獨自的高速時空,觀看著擋風玻璃外的風景,發展出這首太空故事。

線上展廳連結:李承亮《月球太空計畫》Mozilla hubs